后新冠肺炎时期江苏文旅产业的振兴与发展

后新冠肺炎时期江苏文旅产业的振兴与发展

文 | 黄震方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旅游学会会长;江苏省旅游协会副会长;南京旅游学会会长;“江苏文旅融合与全域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2020年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文旅产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导致全行业“停摆”,文旅经济损失巨大。据中国旅游研究院预计,今年全国仅国内旅游就要减收1.18万亿元。江苏是我国的文化和旅游大省,受疫情影响文旅经济损失也将位于全国前列,如果3月至4月能有效地控制并基本结束疫情,5月至6月份市场能逐步恢复(暂不考虑后续影响),估计全省文旅产业的损失将达千亿元左右。不过,尽管疫情让文旅产业大伤“元气”,但并没有伤到“筋骨”,支撑文旅经济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随着全国上下一心抗击疫情已取得明显成效,胜利的曙光已经显现,如何尽快战胜疫情,促进文旅产业恢复和振兴,成为今后行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和重要任务。

    文化和旅游是市场化程度高、行业依存度大的敏感性产业。此次疫情因突发性强、波及面广、影响度深、持续性长,自然会对文旅产业造成重创,其影响不仅体现在经济收益方面,而且对文旅市场观念与消费行为、产业结构与供给体系、企业经营和运作方式等方面均造成较大的影响。因而,疫后文旅产业的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深入研究,提前谋划和系统推进。建议江苏在制定振兴行动计划、加大政策扶持的同时,可重点实施“八大”振兴行动。


一、抓紧制定文旅产业振兴行动方案
    疫后文旅产业的恢复和振兴关系到稳就业、稳增长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系列目标的实现。应在对全省文旅产业疫情影响进行深入调查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准确把握疫后文旅产业基本情况、现实困境和发展趋势,尽快研究制定疫后江苏省文旅产业振兴行动方案,明确文旅产业振兴发展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实施措施,因地制宜地指导全省及各地文旅产业有序复兴,引领全行业尽早恢复常态并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制定全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奠定基础。

二、强化文旅产业振兴发展政策支持
    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推动经济循环畅通和稳定持续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和《关于支持中小企业缓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以及省文化和旅游厅、省财政厅在全国率先出台的《关于支持文旅企业应对疫情防控期间经营困难的若干措施》,对帮助文旅企业缓解经营困难,提振发展信心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些阶段性、救急性的政策措施需进一步落实到位,通过采取文旅专项资金纾困帮扶、加强信贷和财政贴息支持、强化融资担保和金融服务、减免相关税费和缓缴税款、暂退旅行社部分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降低经营成本和加大企业绩效奖励补贴等措施,切实帮助文旅企业克服困境,从“自救”走向“自强”,实现疫后产业振兴。
    在此基础上,要研究和制定更深层次的疫后文旅产业振兴发展政策,加大财政、金融、税费、用地、消费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尤其要为国有文旅企业适度松绑并创造更好市场竞争政策环境,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加平等的市场机会。建议尽快出台《关于促进全省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同时针对企业用工难问题,鼓励文旅行业建立常态化的“共享员工”机制,通过政策创新和强化扶持,帮助文旅企业积蓄振兴发展新动能,开启创新发展新征程,迈进转型发展新阶段。

三、切实推进文旅产业振兴八大行动
1.振兴文旅市场的消费促进行动
    一是大力发展健康安全文明旅游。疫后健康安全和自然生态旅游将成消费者关注的重点,要针对疫后文旅消费观念和出游行为的新变化,加强健康文明和安全防范宣传,引导消费者尊重自然、尊重文化、珍惜生命、珍爱旅游,培育正确的文旅消费观念,让健康、安全、文明的文化旅游成为国民常态化的消费需求和习惯。二是加强江苏文旅形象宣传,塑造健康安全的文旅目的地形象,建议结合“水韵江苏”的主题形象和受疫情压抑后文旅消费“反弹性”释放的市场特点,推出“上善之地,水韵江苏”“放飞心情,畅游江苏”等主题口号和主题活动。三是重启新一轮“国民休闲”计划,并可借助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契机,推动长三角地区市场联动和客源互送,促进国内文旅消费升级。四是推出针对抗疫人群的专项文旅行动,如启动全省A级景区致敬抗疫英雄和白衣天使的全年门票免费行动,与湖北合作启动两省A级景区全年门票相互减免行动等。五是加强新技术、新媒体营销,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抖音、快手、学习强国、网红、动漫、微电影、手机APP客户端等新平台和新手段,提高文旅宣传促销效果。六是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完善入境旅游便利化程度和入境旅游的产业链,加强海外旅游市场精准营销,推动疫后入境旅游市场加快复苏。
2.推动全域旅游的改革创新行动
    全域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也是推动疫后江苏文旅产业振兴发展的重要路径。建议尽快出台《关于促进江苏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更好地引导全省全域旅游的深入推进和科学发展,推动疫后文旅产业的全面复兴。应以旅游业改革创新为主线,继续创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一批全域旅游发展典型,构建资源有机整合、产业深度融合、区域旅游协调、社会共建共享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增强全省旅游振兴发展动力,推动江苏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并形成在全国或全行业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和带动作用的经验和举措。
3.完善供给体系的产品优化行动
    以文化场馆、旅游景区恢复开放和文旅企业恢复营业为重点,因地制宜、分区分级、安全稳妥地逐步恢复文旅产品供给。要深化文旅供给侧结构改革,针对疫后人们文旅需求的新变化,调整和优化文旅产品结构,尤其要重视自然和健康生活导向的文旅产品开发,高标准建设一批康养旅游基地、康养旅游示范区和康养旅游社区,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个性化、差异化消费项目,并通过自然研学和环保旅游等深度体验项目来重塑产品形象。适应市场追求新消费和新生活的需求,更加重视文旅产品创新,培育和壮大会奖旅游、研学旅行、康养旅游、演艺娱乐、邮轮游艇、低空飞行、自驾旅游、文创民宿等文旅新产品和新业态。以重点旅游项目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商务会展和乡村旅游,积极开发专项旅游产品,培育和发展夜间旅游经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文旅供给体系。
4.深化文旅融合的产业提升行动
    深化文旅融合是促进产业振兴和升级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是要推动文旅全方位深度融合。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思想理念、体制职能、规划技术、空间载体、文旅产品、文旅产业、文旅市场和服务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形成以文化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品位,以旅游传承优秀文化、促进文化交流繁荣的良好格局。二是丰富文化旅游产品和业态。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开发文化旅游产品,组织开展“寻找大运河江苏记忆”活动,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培育运河旅游精品;支持世界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博物馆、陈列馆、非遗传习所、古籍展示馆等各类文化场馆优化旅游功能;积极开展室内剧场、巡回演出等小型演艺活动,打造游客喜闻乐见的旅游演艺项目;支持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文化展览和动漫游戏等各类文化业态的发展,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扶持有生产条件和市场竞争力的旅游文创企业发展,开发具有江苏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三是深化文化与旅游及相关产业融合。以“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等新产业模式,推动旅游(文化)与相关产业的相互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进一步提高产业融合度,重点培育和壮大“文化+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商业+旅游”“体育+旅游”“康养+旅游”“教育(研学)+旅游”等融合发展业态,创建一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探索“互联网+商业模式”“智能化+降低成本”“数字科技+内容创新”“新媒体+营销”等跨界融合经营新模式,从而衍生新业态,拓宽产业面,拉长产业链,构建大文旅产业体系。鼓励文游产业跨界经营,不断拓展文旅产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5.壮大市场主体的企业复兴行动
    应将扶持、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促进文旅企业振兴发展作为疫后文旅工作的重点。一是政府施救与企业自救相结合,帮助文旅企业“挺过去”和“站起来”。政府需加强对文旅企业的政策扶持,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同时要鼓励企业通过盘活存量、跨界经营、开源拓新、研发创新、节流降本、灵活用工、苦练内功等多种方式,实现文旅企业自救自强。二是推动骨干文旅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各类市场主体通过资源整合、兼并重组、线上线下融合等投资文旅产业,促进旅游投资主体多元化。培育和引进一批有竞争力的旅游强企和大型旅游集团,支持旅游企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发展,鼓励骨干企业以品牌为纽带,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三是支持中小企业特色化发展。推进文旅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设一批创客示范基地,落实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引导其向专业化、精品化、特色化方向发展。
6.加强质量管控的品质提升行动
    疫后的文旅产业振兴发展,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应坚持文化兴旅、质量强旅的理念,走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内涵式文旅发展之路。要以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断提高文旅环境、文旅设施、文旅产品、文旅服务、文旅管理和产业运营质量,提升文旅品质、品位和品牌。建议在全省继续围绕文旅公共服务优化(包括厕所革命)、智慧文旅升级、旅游(文化)标准化示范、文化和旅游品牌创建、文旅服务质量创优、文旅市场综合监管、文明旅游与诚信经营活动等方面开展系列专项行动,以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质供给和优质服务,更好地满足疫后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和旅游生活需要,增强文旅产业核心竞争力。
7.信息技术支撑的科技赋能行动
    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表明,文旅产业只有靠智慧补缺,靠科技赋能,才能增强抵御疫情风险的能力。要进一步加强全省及各地文旅信息化和大数据平台建设,强化智慧文旅安全监管与预警功能,加大数字资源开放力度,提升智慧文旅运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将科技渗透到文旅产品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各个层面和环节,积极应用AR、VR、MR、5G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丰富游客体验,丰富数字化产品,提高文旅产品尖叫度。运用大数据助力公共文化旅游服务和市场精准营销,用文物数字化科技手段激活文化记忆。加快提升旅游企业特别是小微旅游企业的技术应用能力,推广应用远程办公、在线文旅教育(培训)、在线营销、线上“云游”、在线娱乐等新的运作方式,推动“非接触式”服务及相关产业发展。依托我省高校、研究机构与规划设计机构、专家智库及文旅企业技术力量,加大文旅科研和技术研发投入,增强文旅创新能力和科技对文旅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促进文旅产业转型升级。
8.强化安全保障的风险管控行动
    疫情以后,消费者的防疫和安全意识普遍增强。要树立危机常态化理念,把生态安全、文化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特别是游客的生命安全,放在重中之重的前提位置,构建旅游安全保障体系,重构和增强游客的安全感。加强安全风险管控,健全安全预警、风险防范、应急管理、安全救援和安全信息共享制度,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纳入文旅系统和各级政府(包括城乡社区)的应急管理体系。探讨创新文旅大灾保险产品和建立文旅产业防灾基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倡导文旅企业建立和完善经营风险管控机制。鼓励游客错峰出游和分餐制就餐,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深化文旅安全综合治理,完善安全联合监管机制。突出抓好文旅安全生产,重点抓好节假日和重要活动期间的文旅安全检查及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等行动。加强对重点文旅目的地和高风险文旅产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对重大文旅安全隐患及时排查处置。
     文旅产业是敏感性产业,也是韧性较强的产业。风雨过后见彩虹,严冬过后是阳春!只要政府给力、行业协力、企业努力、社会助力,一定能凝心聚力,共克时艰,实现后疫情时期文旅产业的全面振兴和创新发展。




关注尔目集团微信

Copyright © 2002-2020 江苏尔目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南京市龙蟠路155号紫金联合立方3栋430座
电话:025-8565 5433、8565 5432、8564 5431 

传真:025-8565 5432

邮箱:niyangsss@163.com


苏ICP备17053147号    MAYIDEA技术支持